WFU

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

喝一杯奇蹟咖啡


還書的最後期限日,揹著一小袋借書先去公園例行晨運。圖書館八點半開門,打算運動之後先去附近的咖啡館喝一杯。
 
八點十分到了咖啡館,一桌四人引起我的注意。「這麼早來開會?」西裝畢挺的男士正說著話,其它二女一男聚睛會神的聆聽。
 
依例點了中杯美式水量二百,店員倒入保溫杯時帶著一點歉意在臉上,「不好意思喔!」沒什麼不好意思啦,又沒犯錯何必向客人致歉。我猜是水量有多了幾cc吧,保溫杯因此蓋不起來,店員應該可以從我的眼神笑意裡得到安慰吧!
 

不蓋才好,咖啡香就應該恣意四散

圖書館還沒開門,我拉開窗邊角落的座椅,面對著外景坐下,打算把要歸還的書再看一下。嗯,水量一半的美式就是香!那一桌四人會議的聲音斷斷續續的傳過來,和咖啡館的背景聲、交織成一小篇晨間會報的樂章。
 
多數是西裝男子的聲音,聲線溫和穩定,偶爾夾雜著一位女子的清麗嗓音。我聽到幾個關鍵字 : 媒體、聯合報系,不由得怔了一下。
 
因為前一天為大學生準備的講課內容裡,我正以當年初入聯合報跑新聞寫的刑案新聞為教材、向學生講述「敘事力是跟著世代變動的傳播技能」。聯合報培養了我行走江湖應有的能力與格局,才讓我在十年之後被來台灣創報的香港蘋果日報挖角,再從記者一路走到管理職,把一個新聞中心從無到有建立起來。
 
感謝聯合報的栽培,更讓我想起我的第一位主管。我一面回憶一面手作完成閱讀筆記,便收起物品離開。在此期間,我曾一瞥西裝男子但對他的面容沒有任何記憶,但他氣質很有報系主管的熟悉感。
 
歸還書籍後我萌生一念,「如果他們還在咖啡館,我就去跟他打招呼吧!」若不是工作需要,我其實是內向的人,新聞採訪讓我不得不快速與受訪者建立聯結,廿五年的職場歷練讓我能迅速轉換人際應對,只是… … 現在還有必要這樣去「打擾」一位陌生人嗎?難道我不會得到「你是在哈囉嗎?」的回應嗎?
 

決定很快就出來了!

再度推開咖啡館大門,我坐上吧檯高腳椅,「待會兒該怎麼開口呢?」心情突然像第一天跑新聞般的緊張起來。幾個穿越空間而來的關鍵字,在我腦裡串起許多訊息,因為那正是我持續關注的話題。
 
突然覺得老天爺就是要我來「打擾」他吧!心情一放鬆,原本以為今天咖啡特別濃的心悸感也逐漸緩和下來。念頭只有一個 : 接受及感恩,彷彿經歷過的種種,都為了鋪排這次的相遇。
 
他們散會了,在四散離去之前我朝向男子打招呼,簡單的說了「我也是聯合報系出身,很想跟您問個好!」於是我獲得了超展開的溫暖回應,甚至讓我熱淚盈眶、讚歎這一切若不是神安排,還能是什麼。
 
美麗的女子為我祈福,短短幾句話竟然和我近來的思維完全相映,忍不住和她相擁感謝。即使初相見,卻感受如親,言語難以表達這場奇遇,只能用心來體會這一切。

Photo Credit : Mark Sun


2022年3月13日 星期日

音樂老師暴走 中一中學生做得對嗎?

事發隔天從好友群裡看到這段影片,新聞還未發酵。影片裡老師失控後幾分鐘,發現學生在錄影,於是穿過小小桌隙朝錄影學生走過來。鏡頭沒有晃動,顯然學生對當下洶洶來襲的氣場,並無絲毫退縮。

老師避開鏡頭(或是學生正與老師對話,而未錄到老師正面),影片收音「老師我有錄影的權利」學生平靜的回答。我暗暗為錄影學生的情緒管理點頭。

老師接著走回教室前方,針對高一學生簡報內容,展開比前一段略平靜的師生對話,如「高一學生的報告可以使用高二的課程內容嗎?」「老師有先跟同學說明報告的方向或提供範例嗎?」等,穿插著音樂老師指稱學生「不乖」的片段。


看完影片,我低頭看看手上正在準備的「EQ教材」,不免飄過一絲念頭:「這位老師應該要學學情緒管理啊!」當然,也自省在家長的角色上,我有沒有時時刻刻覺察情緒變化,用合適的語氣及字句與孩子溝通。(答案是有待進步XD)

下星期開始進行六年級、五年級的EQ志工入班教學服務,學校安排在高年級的綜合課時間,上下學期各有四堂課,使用的是芯福里教材。完成培訓及共學的學員家長會進入接受此課程的學校服務,原則上會進入自己孩子的班級。

猶記得,我在培訓過程裡常與女兒分享所學到的內容,不管她能聽懂多少。

某天陪著她走去上鋼琴課,母女倆手牽手,她說,她在國語考卷寫了一個造句,老師在課堂上公開稱許,還特別跟她講:「雖然不能加分,但是妳寫得很好!」她很是得意,剛好走到音樂教室門口,來不及問細節就分開了。

直到過了幾天,女兒帶回考卷,我明白了她真的能理解EQ真諦。

忘了題目是什麼,但她造的句子是:「你可以有很多種心情,可以生氣、可以悲傷、可以快樂,但是表現出來的行為要合適。」


台中一中音樂老師的情緒管理,顯然還不夠。若她因為學生表現不佳而生氣,也要適切表達,況且她有教書30多年的經驗,不是應該有充份的師生溝通經驗嗎?

當然,學生的影片也只能表達那幾分鐘發生的事,不能代表事件全貌。這件事,親子可討論的梗太多了!

我沒有給女兒看這支影片,或許有一天會讓她看看大哥哥們如何應對課堂上的突發狀況。希望女兒在「親-師-生」情緒管理皆穩定的三個環境裡,能培養出從容面對各種情境變化的能力。

倒是某教師朋友的反應頗值得紀錄一下,他在中國某學校任教,時常翻牆和台灣朋友們聊天,他看了這支影片的反應充滿譏諷字眼,例如「名校學生也不過是這種水準罷了」「學生竟然還敢挑戰老師權威」,甚至說在中國大陸根本不會發生這種事。

淡然看著那些詞彙,慶幸著他教的是中國學生。對於「傳道、授業、解惑」的韓愈<師說>名言,兩岸早就因為思想箝制力道的差異,發展歧異,在此不言。


台灣的108課綱要求學生在知識、能力之外加上態度,融合成「素養」,隱涵著一個身為家長的我常思考的問題:「態度?老師或許有知識、有能力教書,但是有沒有基本的情緒管理?有沒有對學生們施以合適的教學態度呢?」

只要隨手問問google,就會發現上圖這些熱蒐關鍵字,如果每個人都能在還是孩子的時候就能學習EQ,日積月累下來,google可能會在我們輸入「老師」「情緒」這二個詞時,帶出一長串與此刻不同的蒐尋結果。

隨手一記,跟著此事件思考,親師生或能有更多討論。